顺达娱乐新闻
顺达娱乐|茅善玉:“紫竹调”里蕴新声
作者: 顺达娱乐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 2023-06-09 20:38
顺达娱乐平台注册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 茅善玉(口述) 本报记者 谢颖(采访整理)
茅善玉
2017沪剧交响音乐会上的茅善玉
沪剧《邓世昌》剧照
编者按:鸡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上海分会场7分钟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紫竹调·家的味道》,唱出了人们对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期盼,更为精彩的是,在紫竹调的悠扬乐声中,520位美丽的“旗袍姐姐”款款走上舞台,优雅自信地展示着中国美、上海美。这其中,便有身着蓝白旗袍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不少观众对她在猴年春晚上的一曲沪剧《罗汉钱》选段《紫竹调·燕燕做媒》还记忆犹新。不同的表演方式,有着同样的内涵和追求——诠释沪剧之美……
一
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我第一次演唱了沪剧《罗汉钱》中的《紫竹调·燕燕做媒》选段,30多年后,2016年春晚我又走上舞台唱起这段沪剧经典。今年的除夕夜,春晚上海分会场,《家的味道》以紫竹调为曲,填入歌词,使其呈现出新的韵味,相信全国很多观众对这段沪剧经典以及紫竹调都已耳熟能详。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也是沪剧的一个基本曲牌。作为上海以及江浙地区的地方戏曲,沪剧有200多年的历史。沪剧从农村来,体现的是上海人的风土人情,它是沪语的活态博物馆,在沪剧剧目中可以体会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方言。而在沪剧悠久的历史中,也形成了一批经典剧目和人物形象,如《阿必大》里色厉内荏的雌老虎,《芦荡火种》里机智干练的阿庆嫂,《雷雨》里内心压抑的繁漪……顺达娱乐平台
沪剧起源于江南小调和田头山歌,但它从来都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剧种,流行音乐、西方歌剧等等都能成为沪剧音乐的元素。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色的沪剧,在艺术上开放包容,既善于广采博纳,又敢于创新求变,一直和这个时代,和上海这个城市一起发展着。1月24日晚,临近除夕,上海大剧院里热热闹闹,1600个座位和44个加座位都座无虚席。舞台上,在60多人交响乐队的伴奏下,上海沪剧院“七代”名家新秀同台献唱,喜迎新春,拉开了2017迎新春沪剧经典交响演唱会的序幕。
沪剧和交响乐能融合在一起吗?其实,沪剧交响音乐会在2012年我们就首次举办过,那一次是在上海逸夫舞台,连演三场,观众很轰动。沪剧音乐是与时俱进的,与交响乐的组合就是沪剧不断创新的一种尝试,从现场来看,观众的接受度很高。当时很多人跟我说,应该每年都举办一次,但我没有这样做。很多事情今天好不见得明天好,如果只看眼前利益,很可能把品牌败坏了。我知道观众会喜欢、有期待,但我们要满足观众的需求,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必须有新意创意,深入调查研究,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成品牌。顺达娱乐平台
2016年9月,上海沪剧院《雷雨》、《邓世昌》在上海大剧院接连上演,演出效果很好。这两场戏触动了我、启发了我:沪剧观众看戏热情高涨,随着城市的发展,观众的文化消费理念也日益提高,他们愿意到大剧院这样的环境来看戏,他们会觉得赏心悦目。而在大剧院演出,无论是舞台效果还是影响力都会提高。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沪剧新年交响音乐会!我脑中出现了这个充满“自信”的想法,我们的团队立刻投入研究和策划。
我们在演出的核心部分———演员和唱段上下了很大功夫。演出曲目85%是几十年来观众喜爱的沪剧经典唱段,满足观众的需求,对个体来说,不同的唱段可能蕴含着过往的内心故事。还有15%是新唱段,以老带新,形成既熟悉又有新意的感觉。其实新唱段也已在很多沪剧迷中流传开来,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不断沉淀成熟,在时间浪潮里经受考验,当我们箱底的东西越来越多,才能拿出更多的经典作品。演员方面,韩玉敏等观众们熟悉、惦念的老艺术家们重返舞台;洪豆豆等年轻一代的沪剧演员展现青春风采,不断成熟,2013届沪剧班学员也首次登台集体亮相;再加上中生代的中坚力量,上海沪剧院老中青三代联袂登场,让戏迷们大呼过瘾,也让人们看到了沪剧人传承坚守的良好面貌。顺达娱乐平台
顺达娱乐平台登录:www.cn2349.com
在信息时代,沪剧有了更多与观众互动的平台。这次新年交响音乐会我们用上海沪剧院沪剧之家微信公众号以及文化云APP等新媒体做了很多预热宣传,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并且由七彩戏曲频道对这场近3个小时的沪剧交响演唱会进行全程同步直播,是近年来上海戏曲舞台上的一大创举,让更多喜爱沪剧的戏迷能共享盛宴。
对这场演出,我心里预期观众应该会喜欢,但让我没想到的是,1600张票很快售罄,之后我们与大剧院协调的44张加票也在3天里售完。火爆的票房让全体演员都很激动,但也多了一分紧张:绝不能辜负观众的期望。那几天我忙得一塌糊涂,除了表演外,还要关心舞台装台等各方面的情况,生怕自己嗓子出问题。当晚,我独唱了沪剧《露香女》中的《绣房寄情》,与孙徐春对唱沪剧《家》选段《诀别》。站在舞台上,看着热情的观众,我心里充满了感动,也充满了对沪剧的爱。
二
我与沪剧结缘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才12岁,其实对沪剧并不熟悉,因为喜欢艺术,加上女孩子唱唱跳跳很活跃,听说上海沪剧团办学馆招考培养演员,我就报名了。不过,我学习的初期还处于“文革”时期,很多剧种都处于低谷。在这种环境下,我似乎没有感到沪剧的美,更不懂得其中的艺术性,所以一直谈不上从心里喜欢。转折发生在“文革”结束后,沪剧老艺术家们纷纷走上舞台,我看到的第一出戏,是上海沪剧院老院长丁是娥老师表演的《鸡毛飞上天》其中一折———教育虎荣。至今我都记得自己当时有多么震撼:沪剧怎么这么好听,丁老师唱得怎么那么好,原来真正的沪剧是这样的!如此有魅力!当时观众们都沸腾了,满含热泪在听戏,唱一句拍一句,因为他们好些年没有听到好的沪剧了。观众们也让我震撼:原来做演员是如此幸福,如此开心,这么多观众爱你。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沪剧,从此开始了自己几十年的舞台生涯。顺达娱乐平台
1981年,刚从学馆毕业的我主演了《一个明星的遭遇》,后被改变为沪剧电视剧《璇子》,一举成名,并且在1984年获得了第二届戏曲梅花奖。我尝到了成名的甜头,尝到了观众爱护的喜悦,但有时也有些小骄傲,幸亏我的老师们在我耳边时常敲警钟:你才19岁,你现在的成名并不代表你在艺术上的精湛,你的成功也离不开那么多的老师配合你。慢慢地,我沉淀下来。戏曲的传承是言传身教,师长就像父母一样,不仅在艺术上教导你,也从思想上熏陶你,我一直认为,经过这样培养的演员是比较正宗的。顺达娱乐平台
这些年来,我在很多很多的舞台上表演过,自然有很多难忘瞬间,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当观众们领略到沪剧之美时的激动和兴奋,包括很多外国观众。1984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到了上海,我在宴会上演唱了歌曲《太湖美》和沪剧《罗汉钱》中的紫竹调《燕燕做媒》,让他们惊艳不已,直问“这么美妙的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沪剧和西方歌剧的唱法、发声方法不一样,美国客人没想到中国上海的“歌剧”如此好听。2006年新年,我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演出,再度把这曲紫竹调奉献给欧洲观众。那次演出是由交响乐队伴奏,记得排练时演唱完毕后,全体乐队起立为我们鼓掌,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沪剧。我很感谢观众的掌声,这说明沪剧作为我们民族的戏曲,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可以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们的喜爱。
对我来说,沪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持着我坚守、创新。上世纪90年代,戏曲发展开始走下坡路,很多院团发展艰难,可以说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很多同事、朋友离开了舞台。我也摇摆过,但最终我还是坚定了信心,还是在舞台上吧,坚守沪剧,坚守这方舞台和观众。2012年,在一个“低谷”中,我成为上海沪剧院的院长。“院长”与“演员”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对演员来说,把戏演好最重要;而做院长,在继续舞台表演的同时,更要肩负起沪剧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责任。这份责任,我起初是并没有自信能扛起来,沪剧院的老艺术家们跟我彻夜谈心,告诉我要有责任心,给予我极大的支持。于是,我接受了挑战,沪剧需要我们做得有很多。近年来,沪剧影响力提高,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不断焕发活力,这与前辈的鼓励支持、与大家不断努力创新分不开。顺达娱乐平台
三
求新求变是沪剧永恒的主题。
沪剧具有丰富的海派文化内涵,是最能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声音。“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目标。这十个字给了我压力和挑战,城市正在欣欣向荣、创新发展,作为沪剧,其演绎的作品能不能与创新型城市相匹配?有了目标才能有方向,才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前进、去实现。这十个字包含着很多综合因素:戏要有质量;传递正能量,引领老百姓的生活观念、态度和习惯;培养艺术功底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加强院团管理,提高整体素质等等。“一招鲜吃遍天”,对于戏曲发展来说,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一出好戏很重要,可以把剧目和演员推向高处,可是如果只有这个理念,那么剧种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不仅要做到一出戏亮一亮,不断流传提高,还要打牢地基,注重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顺达娱乐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文艺工作者广受鼓舞,优秀文艺作品不仅要传承发展,还要创新,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民族和时代的伟大作品。现在,观众的要求很高,眼界也很高,对于戏曲表演来说,不是只要唱得好就行,味道足就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需要给观众完整的艺术享受。为此,我们必须用工匠精神来打造精品力作。这几年,上海沪剧院一直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作新剧目。前不久,原创大型沪剧《邓世昌》作为国家大剧院开年首场戏曲演出,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受到观众欢迎。《邓世昌》是上海沪剧院在2014年推出的,为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甲午海战”为背景,用戏曲艺术演绎邓世昌这位英雄人物。《邓世昌》包含着创作者和演出者两年多的努力,剧本首先就不断打磨,并且在演出后根据观众反馈,唱段、情节、台词都经过了修改和调整,从2014年12月首演以来,这部戏已经在国内演出90余场,我想,观众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吧!
2016年5月,《邓世昌》走进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开演前两天,我们照例要进行装台工作。我不知道的是,校方一位管理演出的主任一直在默默观察我们。演出当天,他跟我说:“茅院长,我观察了两天装台工作,觉得你们很敬业,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不是懒散、喧哗和混乱,可以看出你们很努力,很想做好这部戏。”他的话给我的触动很大,对于一场演出来说,舞台上的表演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成功离不开每一个细节,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尽善尽美。更不用说文艺工作者本来就是灵魂的工程师,负有传递正能量,引领人民素质提高的责任,作品是引领,行为也是引领。顺达娱乐平台
今天,沪剧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一方面是沪剧悠久的历史,以及发展到今天不断兼收并蓄的蓬勃生命力,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观众的热爱喜欢支持。那么观众的自信又从哪里来?我经常到大学作讲座和演出,我总是跟青年学生们说:“你可能没看过沪剧,但是请你先不要拒绝,用十分钟来了解一下。沪剧有200年历史,如果是糟粕早就消亡了,恰恰相反,沪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与时俱进的。”曾几何时,看戏会被认为是土包子,当我们不断推广沪剧,不断唱响精品,让人们了解沪剧的魅力,我们欣喜地发现,观众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看沪剧,这就是一种自信。我们还欣喜地发现,观众里的“黑头发”越来越多,这对沪剧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沪剧的发展既需要新的接班人,也要不断培养新观众。顺达娱乐平台
这几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在政协这个平台上一直对沪剧、文艺、传统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比如加强艺术教育,培养戏曲的接班人等。沪剧和沪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目前沪语语言流失的状况比较严重,所以,促进本土文化进校园,从兴趣班开始培养孩子们非常重要。现在,上海的部分大学已经开设了沪剧选修课,由学生自由选择,受到年轻学生的喜爱。上海沪剧院也用“沪语训练营”等方式来保护方言,我还计划将沪剧曲谱与中华古诗词编排在一起,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接触沪剧,让沪剧可以一代代地传唱下去。正如我在一些讲座中所说的:“上海是我们的家乡,沪剧是我们的念想,保护沪剧、传承沪剧,传播沪剧是我们的使命。”
顺达娱乐平台注册:www.cn2349.com
联系我们
顺达招商QQ:********
顺达主管QQ:********
顺达客服QQ:********
邮箱:2********@qq.com
地址: 台湾省台北市拉菲Ⅵ6国际财富中心顺达娱乐大厦D座10字楼CN2349室